1、論。
(資料圖)
2、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shù)》:“論者,議也”。
3、《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
4、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
5、二曰政論,則學(xué)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
6、”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 銘。
8、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
9、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
10、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11、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yáng)追思的,叫“墓志銘”。
12、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13、 游記。
14、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
15、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fēng)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dá)作者的思想感情。
16、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shí),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
17、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xué)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18、 原。
19、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
20、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xí)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qiáng)。
21、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22、 贈序。
23、文體名。
24、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25、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
26、”其后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nèi)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
27、我們學(xué)過明代文學(xué)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28、 祭文。
29、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
30、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
31、內(nèi)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jīng)歷,頌揚(yáng)他的主要品德和業(yè)跡,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32、如袁枚的《祭妹文》。
33、 童話。
34、兒童文學(xué)的一種。
35、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jìn)行思想教育。
36、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jié)離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yīng)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fā)人們的想象,便于他們接受和轉(zhuǎn)化。
37、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38、 序跋。
39、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40、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
41、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42、“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
43、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nèi)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nèi)容的,屬于說明文。
44、對作者作品進(jìn)行評論或?qū)栴}進(jìn)行闡發(fā)的屬于議論文。
45、我們學(xué)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nóng)村調(diào)查〉序言》、《〈指南錄〉后序》、《伶官傳序》等。
46、 辯。
47、“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這種文體的特點(diǎn)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diǎn),或辨析某些事實(shí)。
48、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49、 雜記。
50、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
51、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52、 (2)筆記文。
53、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diǎn)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nèi)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xué)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
54、《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55、 奏議。
56、古代臣屬進(jìn)呈帝王的奏章的統(tǒng)稱。
57、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58、《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
59、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zhí)議。
60、” 民間故事。
61、群眾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經(jīng)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xué)形式。
62、民間故事的特點(diǎn):故事性強(qiáng),情節(jié)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感染力強(qiáng)。
63、內(nèi)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
64、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jié),充滿神奇色彩。
65、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66、 說。
67、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68、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
69、《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70、”我們學(xué)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71、 贈序文:文體一種。
72、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
73、例如《送東陽馬生序》。
74、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75、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
76、“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
77、把二者歸為一類里,是因?yàn)椤皶痹趦?nèi)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diǎn)、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78、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79、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
80、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
81、多采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fēng)貌。
82、這種文體,貫用于史書。
83、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84、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
85、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
86、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xí)俗等,從根本上考察、探討,辨是非,別真?zhèn)?,表明看法、觀點(diǎn)、澄清對錯的文體。
87、援事引例,引經(jīng)據(jù)典,或論其事實(shí),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qiáng),又頗具文彩。
88、如《原毀》、《過秦論》、《諱辯》等。
89、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志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
90、文化名勝古跡、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fēng)俗雜談、讀書雜記等。
91、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gòu)思巧妙,形式多樣。
92、如《桃花源記》、《項(xiàng)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93、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
94、 小說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95、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96、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97、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
98、如《精衛(wèi)填?!贰ⅰ犊涓钢鹑铡?、《女媧補(bǔ)天》等。
99、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志怪”、“志人”小說,統(tǒng)稱為筆記小說。
100、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guī)模。
101、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102、 3、唐代出現(xiàn)了唐傳奇。
103、唐傳奇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古典小說的成熟。
104、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105、 4、宋代出現(xiàn)了白話小說--“話本”。
106、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107、話本的出現(xiàn)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yuǎn)的影響。
108、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109、 5、明代出現(xiàn)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jìn)行創(chuàng)作的小說。
110、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111、 6、明清出現(xiàn)了章回體小說。
112、此時期,古代小說發(fā)展到了頂峰,產(chǎn)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
113、 按著不同標(biāo)準(zhǔn),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114、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115、 按內(nèi)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116、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117、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xì)節(jié)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118、情節(jié)曲折,故事完整。
119、語言準(zhǔn)確簡煉,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
120、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121、 箴銘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
122、這類文章,內(nèi)含深刻、精警,多有啟迪、醒人之作用。
123、語言雕琢、精煉。
124、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志銘》等。
125、 序跋文:序也作“敘”,或稱“引”,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
126、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127、“序”一般多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
128、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nèi)容和表達(dá)方式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nèi)容的,屬于說明文。
129、對作者作品進(jìn)行評論或?qū)栴}進(jìn)行闡發(fā)的屬于議論文。
130、例如《〈指南錄〉后序》、《伶官傳序》等。
131、 民間故事文:是經(jīng)過長期的群眾口頭創(chuàng)作的口述流傳,不斷地修改加工而成的文學(xué)樣式。
132、它表現(xiàn)為故事性強(qiáng),情節(jié)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
133、常用夸張、比喻、充滿神奇色彩、藝術(shù)感染力強(qiáng)。
134、例如《漁夫的故事》等。
135、 上面介紹的都是從無韻這個角度列述出來的。
136、從廣義上說,這些文體在古代都屬于散文。
137、它們有其共同特征,又有各自不同特點(diǎn),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138、上面列述的這些散文體,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散文是不同的。
139、今天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
140、而上面這些文體類型有許多種是不能歸到今天所講的散文里邊的,有的可以歸到散文里邊。
141、 碑志文:古代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文章。
142、碑是墓碑,多在碑前;志是墓志,寫在碑后,這類文章記述死者生平事跡高度概括,用語極精簡。
143、而內(nèi)含豐富,言盡而意無窮。
144、如《平淮西碑》。
145、 奏議文:古代臣屬進(jìn)呈帝王的奏章類文章。
146、它包括疏、表、對策、議對、封事等。
147、《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動,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zhí)議。
148、”疏:為分條陳述的意思。
149、如《諫太宗十思疏》。
150、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出師表》。
151、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
152、如《教戰(zhàn)守策》,等等。
153、 傳奇文:小說體裁之一。
154、(1)以其情節(jié)奇特、神奇而得名。
155、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文的短篇小說。
156、又因?yàn)椤皞髌妗倍酁楹蟠恼f唱和戲劇所取材,所以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例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牡丹亭》、《桃花扇》等。
157、 哀祭文:古代哀辭和祭文,是哀吊死者,追懷生前,表示悲傷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設(shè)祭時所讀。
158、這類文內(nèi)容傷惋,言辭凄切,感情沉重,用語真樸凝聚。
159、如《祭妹文》。
160、 傳說文:是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演變的故事。
161、如英雄人物傳說。
162、普通人物傳說、西湖的傳說。
163、有的是以特定歷史事實(shí)為基礎(chǔ),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gòu)。
164、大多頌揚(yáng)贊美,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165、如孟姜女的傳說、牛朗織女的傳說等。
166、 寓言文:是帶有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
167、通常是借托某種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簡單的故事之中,達(dá)到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
168、這類文體慣用擬人手法,語言簡捷犀利。
169、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
170、 頌贊文:古代對他人贊揚(yáng)、歌頌的文章。
171、古代受人之恩惠,得人之成全,而表示感激之意,對其人其事其恩德進(jìn)行歌頌、贊美。
172、情真意切,語摯言厚,但不造作。
173、如《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頌》。
174、 詩: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它以高度凝煉的語言,形象的表達(dá)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
175、 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nèi)容較空,遠(yuǎn)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
176、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177、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
178、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于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jǐn)?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
179、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180、 辭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
181、最早見于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稱“騷賦”。
182、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文賦”。
183、辭賦這種文體,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diào)的和諧,注重文彩、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
184、“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側(cè)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結(jié)尾部分往往發(fā)一點(diǎn)議論。
185、較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
186、 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
187、詞產(chǎn)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詩的演進(jìn)與發(fā)展。
188、詞與詩比較,更集中于抒情,極少敘事的內(nèi)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189、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yán)格。
190、詞有詞牌,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jǐn)?shù)、固定的句數(shù)、固定的平仄用韻。
191、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
192、要想填詞或解決詞方面的問題,就要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律,否則是無法辦到的。
193、詞雖然在內(nèi)容上無法分類,但按著字?jǐn)?shù)的多少又可劃分的: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不分段。
194、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
195、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diào),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yán)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nèi)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fā)什么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196、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diào)基礎(chǔ)上成長起來的文學(xué)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jié)合起來的藝術(shù)形式,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jié)構(gòu)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戲只能用一個宮調(diào),如《竇娥冤》就是旦本,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diào)。
197、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guī)定,唱就是唱詞,白就是人物的對白或獨(dú)白。
198、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凈(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丑(小花臉或三花臉)等。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標(biāo)簽: